铝镁锰合金屋面板施工是集材料加工、机械安装、节点处理于一体的系统化工程,需遵循严格的工艺标准与流程。以下从施工准备到验收交付,分六个阶段详细解析其核心工艺:
-
材料验收
- 检查板材规格(厚度、宽度、长度)、合金牌号(3003/3004)及涂层质量(氟碳层厚度≥40μm)。
- 抽样送检:每批次板材进行拉伸强度(≥145MPa)、延伸率(≥20%)及盐雾试验(≥1000 小时无锈蚀)。
-
测量放线
- 使用全站仪建立三维坐标系,弹出支座定位线(间距误差≤±3mm),标注坡度走向及排水口位置。
- 特殊曲面造型采用 3D 扫描逆向建模,生成板材加工参数。
-
基层处理
- 混凝土基层:平整度≤3mm/2m,采用激光找平仪检测,局部凹陷用 C25 细石混凝土修补。
- 钢结构基层:校正檩条标高,焊接处打磨平整,涂刷防锈底漆。
-
定位与固定
- T 型支座采用预埋套筒或化学锚栓固定(混凝土基层),或自攻螺钉固定(钢结构)。
- 支座高度根据保温层厚度调整(允许偏差 ±2mm),采用水平仪逐排校准。
-
滑动支座设置
- 每 30m 设置一道伸缩缝,采用可滑动 T 型支座(位移量 ±50mm),避免温度应力累积。
-
板材加工
- 辊压成型:根据设计版型(如直立锁边 YX65-430)定制模具,曲率半径误差≤±5mm。
- 现场切割:使用等离子切割机,边缘打磨至 R≥2mm,避免应力集中。
-
吊装与铺设
- 采用真空吸盘或专用吊具垂直运输,避免板材扭曲变形。
- 按排版图错缝铺设,起始板用经纬仪校准垂直度,相邻板高差≤2mm。
-
锁边咬合
- 采用全自动锁边机(如德国 Eco-Lock 500),咬合压力控制在 8-12MPa,锁边高度 65mm±2mm。
- 每 50 米抽取 3 个锁边点,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焊缝连续性。
-
收边与泛水
- 檐口收边板与主体结构预留 10mm 伸缩缝,填充硅酮密封胶(位移能力≥±25%)。
- 天沟采用 3mm 厚铝合金板折边焊接,坡度≥5%,落水口周围 500mm 范围内做加强防水。
-
保温层施工
- 岩棉板(容重≥80kg/m³)错缝铺设,用不锈钢挂钩 + 自攻螺钉固定(间距≤600mm)。
- 隔汽层采用 PE 膜(厚度≥0.5mm),搭接宽度≥100mm,并用热风焊枪密封。
-
防雷系统
- 面板与防雷引下线通过铜编织带连接(截面积≥25mm²),接地电阻≤4Ω。
- 焊接采用铝焊工艺,焊缝长度≥100mm,涂刷防腐涂料。
-
节点防水
- 风机基座采用 “三涂一布” 防水(聚氨酯防水涂料 + 玻纤布),金属泛水板与面板搭接≥150mm。
- 采光窗周边用三元乙丙橡胶条密封,外侧打注耐候胶。
-
密封胶施工
- 接缝处施打中性硅酮密封胶(如 GE SSG 4000),厚度≥3mm,宽度≥10mm。
- 施工温度 5-35℃,湿度≤85%,避免污染涂层。
-
外观检查
- 表面无划伤、色差,锁边直线度误差≤3mm/10m,檐口高低差≤5mm。
-
性能测试
- 人工降雨试验:按 1:50 坡度持续淋水 2 小时,无渗漏。
- 抗风揭测试:按 ASCE 7-16 标准,达到 90psf(约 4.3kPa)无掀动。
-
隐蔽工程验收
- 检查支座固定、保温层厚度、防雷接地等,留存影像资料及检测报告。
-
BIM 协同施工
- 通过 BIM 模型预演施工流程,优化板材排版与节点处理,减少返工率。
-
机器人焊接
- 复杂节点采用焊接机器人(如库卡 KR 10 R1100),焊缝均匀性提升 30%。
-
智能监测系统
- 安装应变传感器与温湿度记录仪,实时监控屋面变形及环境参数。
铝镁锰屋面板施工需严格遵循 “标准化流程 + 精细化操作” 原则,重点把控支座定位、锁边咬合、节点防水三大核心工艺。建议采用预制装配化施工模式,将板材加工与现场安装分离,提升施工效率 40% 以上。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与智能装备,可实现从设计到交付的全周期质量管控,确保屋面系统 25 年以上无渗漏。